国际科创园的建设布局,抗战将坚持国家所需、抗战南沙所急、复旦所能的原则,坚持走高质量、高水平、国际化发展路线,在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布局,推进粤港澳大融合与全球创新资源汇聚,发挥复旦大学在生命医药与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创新产业领域的综合性大学优势和国内外影响力,打造一批高质量成果转化平台,转化一批前沿科技成果,打造一批专业化高质量孵化器,配置一支专业化天使基金和产业基金,孵化一批高科技科创企业,建设一批细分领域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突破性和变革性的技术在南沙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产业转化,培育、孵化和导入创新型企业。
复旦政治学学科群主编的学术集刊以课程为起点,老兵复旦政治学学科注重建设本土政治学教材体系,老兵将政治学理论与中国实际、中国经验相结合,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内涵,不断对政治学教材进行修订、扩展,使之体系化、完整化,迄今出版教材超过100种,覆盖主干课程80%以上。超过50%参加过YICGG的选手,提起之后继续以各种方式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公共事务。
2018年,战争复旦国务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三步目标:到2025年,政治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阵营。国务学院院长苏长和作学院发展报告,经历学院书记刘季平主持。眼神凭什么说一个学科一流?还要看它培养的人才。
国务学院学生自主运营的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合影国务学院2007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创办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简称YICGG),抗战2015年创办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简称YICMG)。服务人民、老兵服务时代、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学术使命感,根植于每个复旦政治学人内心。
踏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提起复旦政治学使命在心、责任在肩,应当继续走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最前列。
孙寒冰,战争复旦北碚时期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政治学系系主任,编辑出版《文摘》杂志,发表抗战文章,37岁时因日寇飞机突袭遇难。国务学院老教授代表竺乾威、经历桑玉成、徐以骅、臧志军、陈明明,向青年教师代表授院徽学术印章,青年教师向老教授们献花、行学术传承礼。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眼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尤为必要。抗战如今领衔这门课程建设的陈周旺教授这样形容。
复旦政治学师生积极为国家、老兵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宝贵智慧。政治,提起民主,提起现代化……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背后,定义与逻辑究竟为何?新一代复旦政治学人,旨在结合中国政治新的发展与实践,继前辈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之后,交出一份崭新答卷。
(责任编辑:江苏省)